沒有夸夸其談,沒有驕傲自滿。在記者采訪期間,趙文廣一直忙著給生病的馬匹注射藥物,在記者提出要給他和馬群拍張照片的時候,80后的他靦腆地笑著說:今天的衣服有點臟。
初識趙文廣是在2013年春天,那時他飼養的馬群達到了60匹,聽十一隊黨支部書記介紹,這些馬是趙文廣賣了70多頭牛后購進的。之后陸續聽聞他的消息:花費20多萬元購買了聯合收割機、賣了全部馬匹買了200多畝地、陸續買了300多只羊……直到2019年4月下隊采訪知道他賣了羊又開始過上了牧馬人的生活。
在趙文廣家門口,一些人看著馬群羨慕不已,一些人則躍躍欲試,還有一些老員工站在馬廄前不住的感嘆:“還是年輕人敢想敢干,跟得上市場的需求形式!”而趙文廣卻說:“種了10多年地,養了10多年牛,給別人收過莊稼,牧過馬也放過羊,感覺來錢最省心的還是養馬,連隊有足夠的放牧空間,充足的飼草資源,自己還有便利的銷售渠道,養馬比種地、養牛、養羊的效益高很多。”
之前養馬時,為了能更好的飼喂馬匹,趙文廣花高價錢從海拉爾雇了專業牧馬人,自己則邊養邊學。如今的趙文廣儼然一個職業牧馬人,說起飼養經驗和銷售市場頭頭是道:春夏兩季馬匹散放,基本不用人經管,老馬識途,晚上馬群會自動回到圈舍;馬是大牲口,患病的幾率小,且痊愈的時間快,基本上不會損失什么;這幾年馬行一直居高不下,市場前景看好;旅游業逐漸興起,縱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上是年輕人的夢想,依靠旅游掙錢最快。
采訪中趙文廣的母親一直說:雖然兒子每天都樂呵呵的忙活,但是其中的苦累她最知道。早上四點就得起來松馬,然后清理圈舍,給下駒的馬準備“月子餐”,給生病的馬喂藥、打吊針,個把小時就得巡視一下馬群別誤入莊稼地,晚上要給馬匹添加飼料,繁殖生產季節更是沒有黑白之分的觀察、接產……36歲的趙文廣基本上沒有機會穿干凈好看的衣服,沒有時間玩手機、沒有機會帶孩子出去旅游,喝酒、聚會、玩游戲一樣也沾不上邊,和同齡人相比他的生活相對刻板。但是他卻把這種刻板的生活過得有聲有色,在別人啃老抱怨錢難掙的時候,他在小城里有房有車有地有存款;在別人燈紅酒綠游戲人生的時候,他在遼闊的草原上放飛夢想,收獲希望。
在趙文廣的帶動下,連隊80%的住戶都開始發展牛羊馬養殖,成為扎蘭河農場畜牧發展數量最大、質量最好的牧業連隊。看著自己60多匹的馬群浩浩蕩蕩的在草原上縱橫馳騁,趙文廣的心里又多了幾份期待,他期待越來越多的農墾人能夠加入自己的行業,更期待這些“草原精靈”能為更多人插上致富的翅膀,早日過上小康生活。